【学习心得】赴上海参加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语言的理解和建构”研讨会心得
11月24日到11月26日,我校任娟和盛丽老师赴上海参加了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研讨会。此次研讨会分为研讨和观课两个环节,与会教师均来自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三省一市推荐了本地区优秀教师参与课例展示。期间我校两位老师认真观摩学习,聆听课后评议,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并于课后同其他观摩教师一起探讨,收获颇丰。
创新孕育未来 传统亦显风采
——2017年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语言理解与建构”研讨会活动心得
任娟
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听课体会:
一、对先进教学理念的思考
温州中学的年轻教师郑一舟老师上了一堂《论述文写作批判思维之建构》。这堂课对于郑老师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对我们听课老师来说也是一次新颖的写作教学示范。郑老师尝试把20世纪结构主义语言分析最重要的两个维度横组合和纵聚合引入写作教学。批判思维的分辨和判断实际上也是在这两个维度上展开,批判首先要悬置事实,悬置所谓的合理性,其次分析事实或事件的构成,还有它与其他事件的联系,然后分析其中蕴含的价值尺度,最终做出判断,而这种分析过程必然要与横、纵两个维度相结合,而郑老师便尝试把它作为一种具体的方法与写作教学相结合。学生对批判思维实际上并没有一种很直观的概念,也缺少有效的批判的方法,所以郑老师这堂课重点是让学生形成对批判思维的理解,并在作文中切实有效地能运用批判思维。郑老师用李小鹏全家为雕牌无菌洗衣液所做的广告视频来一步步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批判思维,可谓是生动形象又具体。回想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要有批判精神,却从来没有具体讲过如何理解批判精神、如何运用批判精神,所以学生对此也是懵懵懂懂。郑老师这一课给了我们当头一棒,在教学上要想尝试,更要敢于尝试,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不断发展而不会陷于停滞。
二、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思考。
本次展示课中张大文老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在中学语文教学的长期实践中总结出“语言——思想——语言”的教学规律,形成严谨、生动、精炼、多样的课堂教学风格。他于耄耋之年向我们展示了精彩的传统课堂是如何生成。张老师课堂上没有我们常见的多媒体课件、导语以及拓展环节,连板书都是随写随擦。《香菱学诗》这篇课文,张老师没有半句废话,也没有多余的煽情,直接切入课文,整篇课文讲解条理清晰、深入浅出,重难点很突出。尤其是对香菱做的几首是从“起承转合”这个角度分析得极为到位,让学生能够明白知晓这几首诗差在什么地方,又好在何处。这可以看出张老师的传统文化功底极其深厚,而这也正是我们年轻教师需要学习的地方。这篇课文倘若换成其他老师来上,必然会使用很多现代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课堂必定会极为热闹,但不可能有张老师分析得如此到位。张老师的课堂没有任何花哨的地方,上得极为传统,但是讲解极为透彻深刻,这其实告诉我们文本才是课堂的根本,技术也好、环节也罢都是辅助手段,语文老师最重要的是扎实自己的基本功,带领学生吃透文本,并从中体会到中华文化的精深。
总之,这一次的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也让我对自己平时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反省和更高的要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多对比,多反思,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传统课例的“新魅力”
——记张大文教授的一节语文课
盛丽
早就听说过语文界的张大文教授,今次来上海学习竟获悉,已入耄耋之年的张教授也要为我等上一节公开课,我心中自然是兴奋和期待的!
张大文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语文老师,也是华东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的兼职教授,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便获得上海市优秀人民教师和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并著有《语文创造性学习》《文体沟通导论》等著述。可以说他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语文课堂的研究和实践。
二十四日下午一时,我们早早来到礼堂,礼堂内却已是人山人海。后得知,许多本来是被分到初中组的听课老师也慕名而来。偌大的礼堂椅子竟不够坐了,后来的老师只有借来塑料凳子,尽管这样大家也认真积极地拿出笔记本搁在膝盖上准备学习记录。
张大文教授贡献的课例是红楼梦节选《香菱学诗》。
拿到讲义时我粗粗一看,洋洋洒洒的三张纸,内容可真是不少啊,这样难上的课文张教授该怎么上呢?
随着铃声的响起,第一节课开始了。
张教授迈着大步登上讲台,只见他满头白发,面容矍铄,个子高而挺拔丝毫不见佝偻,简单地披着一件藏青色的羽绒马甲。等到他转过身来向台下致意,我才发现他竟连眉毛都是白的,一双眼睛却极为有神,清澈沉静,没有一丝老态浑浊。
他没有多余的话——没有自我介绍也没有寒暄,仅是微微鞠了一躬说了一声“谢谢”,态度这样的谦逊大方。
然后,他便转过身子去对学生说,“同学们,想看香菱如何学诗,且随我一起将文章细细读来!”不似我们平时上课时精心设计的情景导入,张教授只在黑板上书写了两句话:走应走的路,吃应吃的苦。
这一句便已定位本课的主题。
在《香菱学诗》中,有师为黛玉,有生为香菱。这一师一生如何教如何学,哪怕在今天都是极大的学习和借鉴意义。我想这节课张教授不仅是上给学生的,也是上给座下的老师们的。
在学生通读的基础上,张教授进行串讲品析。我心中咯噔一响:在平常的公开课教学中我们似乎很少尝试传统的串讲方式,似乎觉得这样很“低端”,即使绞尽脑汁也要设计出各种新颖有趣的课堂活动,仿佛只有如此才能登“公开课”的大雅之堂!
他带着学生重点品析香菱先后三次的写诗成绩:第一首起点不高,承接不一,转向不明,收尾不力;第二首离题且只重状物缺乏抒情;第三首新巧有意趣,作诗成功。
他操着上海腔的普通话,抑扬顿挫娓娓道来,时而慷慨时而低沉,时而欢笑时而叹息,令人不由自主深陷于他的语言情境中。他的板书龙飞凤舞,笔走龙蛇,几乎是写一行擦一行!倒是显出几分古人潇洒放旷的气概来!
课程已过二十分钟,张教授却并没有推出什么精彩的活动,倒是很幽默风趣地说了一句:“听说现在很流行讨论,那么我们也来一下这套吧!”座上学生和座下教师均是会心一笑。
直至结尾张教授点拨道,“香菱学诗就像如今我们的学习过程,如何从不懂到懂?如何从不会到会?只有如香菱一般苦志如一,做勤奋的求知者和刻苦的实践者,最后方能成功。”
一语收尾,切中肯綮!
一节课结束了,我却感慨万千!
这节课古雅而传统,课程脉络实在是太过清晰,主题甚为突出!整节课如行云流水一般,没有丝毫磕绊。张教授并没有采用时下流行的教学形式,比如情境导入,合作探究等等!可是这丝毫不影响他的教学效果,实可谓“大道至简,内容为王”!我已好久没有观摩过如此血肉饱满意趣丰富的公开课课例了!
初时,我心中确实是有一些疑惑的,为何张教授会用这样简单的讲授法呢?似乎不合“规矩”啊?
可细细想来我又十分认同——传统的教学方式亦能彰显其优势,讲读解析亦是我们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环节!
《香菱学诗》篇幅不短,当中有一些诗歌创作的术语,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还有一些诗歌字词的玩味品析,学习难度也是很大的。若是一味地削弱教师的作用,跟风让学生自主赏析,或者设计一些花哨的活动,使得形式大于内容,或许一节课上完了,学生还不知道香菱学诗这个故事到底有何意义?
其实,每一篇文学作品都像是一个有自我个性的孩子。我们作为教师也应该学会“量体裁衣”,寻找到最合适课文,最适合所教学生,甚至是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可是如今我们在上课时,却很容易丧失自己教学的独立性,将指导思想变为立“教”之本,削尖了脑袋要创新要突破!花里胡哨的活动搞了一大堆,PPT课件一章比一章精美,却忘记了我们主要的职能是传道受业解惑!
当然,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我们当然要不断更新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但是也要充分认识到,若“道”不明,“业”不通,“惑”不解,那再多的形式又有什么用呢?毕竟任何形式都是服务于内容的,若是能“形神”兼备,岂不更好!
我想,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当如张大文一般,既要有丰厚的涵养,深厚的人文社会情怀;还要又鲜明的文化格调和独立的教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