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铜陵市2014—2015学年度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指导方案的通知
铜陵市教育局文件
铜教职成〔2014〕12号
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指导方案的通知
各教育主管部门,市直、民办、三二一学校:
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安徽省2014—2015学年度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指导方案的通知》(皖教秘师〔2014〕17号)要求,现将《铜陵市2014—2015学年度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指导方案》、《铜陵市2014—2015学年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指导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落实。
(此件主动公开)
铜陵市教育局办公室 | 发 |
铜陵市2014—2015学年度中小学教师
全员培训指导方案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安徽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皖教师〔2011〕16号)、《关于印发安徽省2014—2015学年度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指导方案的通知》(皖教秘师〔2014〕17号)等文件精神,2014-2015学年度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有效教学模式”主题培训。为增强培训针对性,提高培训实效性,有效提升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质量,制定本方案。
一、培训任务
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聚焦“提高有效教学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目标,引导全体中小学教师重点学习重要的和新出台的师德规范与法律法规,参加“有效教学模式”主题培训,着力提升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和有效教学能力。
二、培训对象
全市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初级中学和小学全体在职教师。
三、培训时间与学时
(一)培训阶段
1.启动时间。2014年5月—6月。围绕培训目标和任务,分学段、分学科开展培训调研活动,制定区域本学年度全员培训计划和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岗位培训、骨干教师研修提高三类培训实施方案。
2.培训实施。2014年7月—2015年5月。其中,新任教师岗前培训、骨干教师研修提高的集中培训环节在暑假期间进行,在职教师岗位培训的集中培训环节在寒暑假或分散在双休日进行。
(二)培训学时
1.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培训学时不少于120学时。其中,集中培训不少于36学时,远程培训24学时,“影子学习”不少于60学时。
2.在职教师岗位培训。培训学时不少于72学时。其中,集中培训不少于12学时,远程培训或送培送教24学时,校本研修不少于36学时。对参加“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员培训的,学时达到或超过40学时的,认同为全员培训的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或送培送教的学时数。
3.骨干教师研修提高。集中培训环节不少于48学时,远程培训24学时,并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行动研究。
教师参加“国培计划”或省、市级专项培训项目,超过72学时,免于参加当年其它类别培训。不足72学时,需参加当年的校本研修。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培训,获得毕业证书当年按72学时予以认定,并免于参加当年其它类别培训。
四、培训目标与内容
(一)师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帮助教师掌握《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的通知》和《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中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等要求,牢固树立职业理想,自觉践行师德规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帮助教师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重要规定,切实增强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与能力。
(二)业务培训
1.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帮助新任教师了解教师专业标准,掌握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工作常规、班级工作常规和学生管理规范要求,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和班级管理技能、学生教育与管理技能,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重点学习:现代教学理论与学生为本,教师专业标准与学科课程标准,德育工作常规与学生教育,班级工作常规与学生管理,教学工作常规与学科教学技能等。
2.在职教师岗位培训。帮助在职教师了解现代教学理论,掌握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模式理论和方法,提高分析、诊断、研究和指导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重点学习:现代教学理论与学生为本,有效教学与教学模式选择,以学定教与“先学后教”模式应用,以教导学与“先教后学”模式应用,学科教学模式有效应用典型案例研修等。
3.骨干教师研修提高。帮助骨干教师系统总结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培训、指导青年教师能力,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全员培训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重点学习:现代教学理论与学生为本、高效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有效对策,现代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知识和方法,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开发、应用和评价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研修及教育教学研究等。
五、培训实施
(一)培训模式。加大培训模式创新力度,推行混合式培训。在职教师岗位培训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或送培送教和校本研修相结合,培训研修与“送培到县”、“送教下乡”相结合。普通高中、中职学校教师和城市初中、小学教师培训采用“集中+远程+校本”模式;县镇和农村学校教师培训采用“集中+送培送教+校本”模式,鼓励县镇和有条件的农村学校教师培训采用“集中+远程+校本”模式。以问题为中心、案例为载体,采取参与式、案例式、情景式、探究式等多种方法组织开展培训研修活动,落实问题讨论、互动交流、过程体验和实践模拟等培训活动。
骨干教师研修提高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校本研修相结合。新任教师岗前培训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影子学习相结合,其中影子学习以任职学校为单位,师徒结队,以问题为中心、课例为载体,强化跟岗研修,落实问题解决学习。
(二)培训方式。遵循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采取跟岗培训和情境体验改进教学行为,利用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提升教育经验,确保培训实效。
1.集中培训。原则采用小班教学。以“参与式”培训为主,进行培训专题的重点内容指导、远程学习的方法辅导和校本研修的操作指导,通过问题讨论,引导问题发现和提出,引领问题分析与诊断解决,着力要点掌握和能力提升。
(1)集中学习问题单。承办培训院校设计培训问题单,包括问题与困惑、关键事件描述、学习重点等,由参训教师于训前填写,学校(中心校)汇总并集中提交给承办培训机构,落实按需施训。
(2)集中学习参与录。承办培训院校设计培训参与录,包括培训日志、问题讨论发言提纲、每个培训专题的培训者教学评价、集中培训学习反思小结、集中培训效果反馈等。
2.远程培训。线上学习与线下研修相结合,虚拟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采取专题学习、在线答疑、互动交流和跟进指导等方式,以“案例式”培训为主,进行培训专题的自主学习和典型课例的分析研讨活动,着力观念转变和知识更新。建立线上学习与线下研修“双线并行”的管理体系,以县(区)为单位,分学段、分学科组成线上网络班级,由承办培训项目的远程培训机构成立学科、班级辅导团队进行教学管理,依托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实施;以学校(中心校)为单位,组成线下研修班级,由校长任班主任,在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进行组织管理。
(1)远程学习任务单。通过参训教师个人主页生成任务单。引导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按学习流程认真完成每个环节(或每门课程)的资料阅读、视频观看、问题提交、话题研讨、在线作业和线上考试等任务。
(2)线下研讨参与录。由市教师进修学校设计参与录,包括研讨话题、讨论发言稿、线下研讨小结、研讨效果反馈等。
3.送培送教。采用基于学科、巡回送教的方式,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名师讲学团送培到校,以“情景式”培训为主,开展集中答疑、示范教学、导师点评和交流研讨等活动,通过过程体验,务实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着力反思实践和问题解决。
(1)学习观摩参与录。由市教师进修学校设计参与录,包括答疑问题及记录、示范教学观课议课记录、专家点评与研讨记录、活动发言稿、活动小结、活动效果反馈等。
(2)自我问题诊断单。由市教师进修学校设计诊断单,包括主要问题、归因分析和应对策略等。参训教师对本人的学生学习指导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和反思诊断,填写诊断单。
4.校本研修。在学校(中心校)的组织下,以学科组(或备课组)为单位,基于学科有效教学模式,以“探究式”培训为主,以课例研修为形式,每学期聚焦2-3个共性问题,着力于经验提升和实践改善,开展岗位实践研修活动。成立学校(中心校)校本研修学科指导团队,指导有效研修。新任教师岗前培训,侧重于影子学习,观摩教学活动,汇报教学实践;在职教师岗位培训,侧重于反思学科教学实践;骨干教师研修提高,侧重于学科教学与指导的行动研究。
(1)校本研修参与录。由市教师进修学校设计参与录,以课例研修为重点,以教研活动为载体,以技能训练为方式,包括教学与学习活动设计、实施、评价、改进四个主要方面的过程或环节。
(2)总结提升改进单。由市教师进修学校设计改进单,包括主题活动、主要收获、行动计划、实施绩效和效果评价等,引导教师对学年度校本研修的实践反思与经验总结。
(三)培训考核。建立健全、优化细化教师培训学年度考核制度,坚持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并重,实行“教师培训档案袋”评价方法,以观念转变、理念更新、知识重构、技能提升、问题解决和行为改进为考核内容,以参训教师的主要任务为评价依据。
学年度在职教师岗位培训考核权重为集中培训占20%、远程培训或送培送教占30%、校本研修占50%,各项考核全部合格,方可认定学年度培训合格,认定72学时。新任教师岗前培训、骨干教师研修提高考核权重为集中培训占25%、远程培训占15%、影子学习(行动研究)占60%,各项考核全部合格,方可认定学年度培训学时。
六、培训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教育局职业与成人教育科负责全市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组织、指导、管理和督查;县(区)教育局负责本地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市教师进修学校负责远程培训项目的组织管理和质量监控,组织实施市直学校集中培训、校本研修学习指导和县镇、农村学校的送培送教工作。
(二)加强培训团队建设和培训资源建设。各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培训者团队建设,充分利用现有优质教师资源,组建本土名师讲学团,为教师培训有效开展提供师资保障;要组织本地区优秀骨干教师和教研员集中通读省教育厅推荐的培训资源,整合并涵盖诸种资源内容,针对培训专题需要,重点建设典型课例和开发培训微课程,编制简约化的辅导读本。
(三)加强市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市教师进修学校要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增强培训主体功能,形成上联高校、下联中小学的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在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的组织协调、服务支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加强培训项目管理。实行培训计划、实施方案审批制度。2014年6月底前,各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报市教育局审定,经审定后报省教育厅备案。学校的校本研修方案报主管部门审定(市直学校报市教师进修学校)。
(五)加强培训业务指导。落实培训需求调研制度,科学研制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培训者集体备课制度,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围绕学年度培训主题,组织实施教师培训团队研修项目,提高培训管理者、教师培训者和校本研修指导教师高质量地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的能力水平。
(六)加强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各教育主管部门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有效措施,强化对培训实施及管理工作的检查、监督、管理和指导,统筹协调各级各类培训任务,不得重复培训。各中小学校要以制度创新和务实考核为重点,强化校本研修过程管理,提高校本研修实效。
实行培训质量监测制度,各教育主管部门要安排专人认真开展全员培训质量日常调查和监测工作,定期编辑《教师全员培训质量监测月报告》,及时报送市教育局职业与成人教育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