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家校互动 > 家长学校

安徽省教育厅两项民生工程实施情况

发布时间: 2011-09-15 09:57:46 来源: 图文: 审核:管理员
省教育厅两项民生工程实施情况

  全面实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全面消除农村中小学危房,是我省12项民生工程中两个重要项目,是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省政府决定从2007年起,逐步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并在全国率先实施城乡同步推进。2007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26.6亿元,全部免除中小学学杂费,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规划用两年时间,投入资金18亿元,消除全省中小学校舍现存的304万平方米D级危房。目前,工程实施进展顺利,效果明显,社会反响良好。
  省教育厅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促进和谐安徽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积极开展工作。共免除了993万名学生学杂费,为135万名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为29万名贫困家庭寄宿学生提供生活费。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补助资金,已完成全年预算安排的70.7%;民生工程的危房改造项目已开工面积151万平方米,占计划任务的68%,预计年底所有项目将全面开工建设,50%以上的项目将竣工投入使用。2008年底校舍危房改造任务可望全面完成。

  为使“义保”工作落到实处,省教育厅突出抓了五项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省市均成立了领导小组,加强对“义保”工作的组织、协调和领导。各级政府都将“义保”工作纳入了民生工程,并层层签订了责任状。各部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通力合作,保证了“义保”的顺利实施。
  二是强化统筹,省拿大头。“义保”工作政策性强,资金需求量大。考虑到县级财力的困难,除中央财政按比例(60%)分担外,需我省统筹落实的农村“义保”改革资金,全部由省级财政承担,充分体现了省拿大头的原则,保证了农村“义保”资金的按时到位。
  三是加强政策宣传,落实各项培训。全省统一印制了近1000多万张宣传卡、宣传画,发放到义务教育阶段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位学生;编印了几千册《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知识问答》读本、《资料汇编》、《政策汇编》分发各市教育局学习;在教育厅门户网站开辟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专栏,并定期印发《安徽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简报》。与此同时,以座谈会、研讨会、视频会等多种形式,组织了不同层次和内容的学习、培训,提高大家的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通过宣传和培训,增加了政策的透明度,为政策的执行和社会监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是强化制度建设,确保政策落实。省教育厅结合改革方案,围绕与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密切相关的资金管理、项目管理、收费管理以及学校办学规范管理等问题,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各地有所遵循。
五是完善督查工作机制,增强工作实效。完善协调小组会议制度、专项检查督导制度、定期统计通报制度、项目推进责任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考核评估制度,稳步推进工作,力求取得实效,确保“义保”工作相关政策和目标任务全面落实。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实行,成为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举措。成效十分明显,突出表现在:

  1、落实了政府义务教育的责任。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真正实现了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人民教育政府办的历史性跨越。
  2、切实减轻了学生家长的负担。学杂费的免除,全省中小学生均减负达218元。农村地区适龄少年儿童 “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3、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办学条件,确保了师生的安全。2001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共投入资金 40 多亿元,改造危房840万平方米,新建校舍 820万平方米。建设寄宿制学校413所,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已覆盖71%的农村学校。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得到明显加强。
  4、确保了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基本支出需要。农村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大大提高,国家和省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加大。
  5、学校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教育乱收费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新机制实施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除收取课本费、作业本费和寄宿生住宿费外后,严禁再向学生收取其他任何费用。在加大了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同时,省教育厅强化了对乱收费的治理力度,今年全省城乡关于乱收费的举报比去年同期下降22%,人民群众对教育收费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联系电话:0562-7117885 邮编:244031
地址: 铜陵市铜官区狮子山北路铜霞新村集体1号
安徽省铜陵市第五中学 版权所有2019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备07502851号皖公网安备 34070302000037号